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汽車  >  汽車資訊  >  觀點

盤點2017公眾熱議的車企 公眾熱議的車企『買賣』事

2018-01-23 09:08:14  東北網汽車頻道

作者:    來源:    編輯:田彥飛

 

  盤點2017年公眾熱議的車企『買賣』事件

  【導讀】商場如戰場,此話一點不假。在商業帝國中,收購、兼並、重組等等事件也屢見不鮮。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盤點一下2017年國內車企的一系列引人矚目的『收購大戲』吧。

  一、互聯網力量——騰訊插手特斯拉

  2017年 3月,騰訊以17.78億美元收購了特斯拉816.75萬股的股票。目前騰訊手中已經持有5%的特斯拉股票,成為了特斯拉的第五大股東。值得一提的是,騰訊也成立了與自動駕駛相關的獨立實驗室。加上之前騰訊入股了蔚來汽車,禁不住使人浮想聯翩:騰訊將來會不會也要造汽車?

  在這個互聯網大數據橫行的時代,騰訊想要在汽車圈上插一杠子並不稀奇。隨著電動汽車的興起,騰訊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互聯網巨頭,想要跨過燃油汽車直接進軍電動汽車行業也算得上是目光長遠。

  二、任性買買買——吉利收獲頗豐

  2017年,喜歡各種『買買買』的吉利汽車必然也是要『重拳出擊』的。6月份,吉利收購了馬拉西亞國寶級汽車品牌寶騰汽車49.9%的股份,以及豪華跑車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並且還一舉成為寶騰汽車的獨家外資戰略合作伙伴。

  而到了11月,吉利又搞了件『大事情』——收購美國Terrafugia飛行汽車公司的全部業務及資產。並且,吉利還計劃在2023年發布全球首輛垂直起降的飛行汽車!

  最後,眼看2017年即將結束之時,吉利再次出手。12月 27日,吉利收購了歐洲基金公司Cevian持有的8847萬股的A 股股票和7877萬股的B 股股票。從此,吉利控股擁有沃爾沃集團8.2%的股權,成為沃爾沃第一大持股股東,並擁有15.6%的投票權。

  當年吉利第一次『聯姻』沃爾沃之時,很多人並不看好,認為吉利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如今事實證明,李書福的決策相當的正確。假如沒有當時的第一步,吉利恐怕也無法達到今天的成就。

  三、打了場內戰——廣本收購本田中國

  2017年 12月,廣汽集團批准了廣汽本田收購本田汽車(中國)有限公司100%股權並進行改造昇級的方案議案。本田(中國)原本的持股公司為四家,分別是持股55%的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持股25%的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股為10%的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同樣持股10%的本田技研工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如今變成了廣汽本田一家獨大,持有100%的股權。

  全部歸廣汽本田?那麼東風本田怎麼辦?以後『東風本田』該怎麼命名?算了,拋開這個沒什麼意義的問題,廣汽本田能夠獲得100%的股權也並不是大風刮來的。廣汽本田在2017年的銷售做得非常出色,這大概也是廣汽本田能夠成功收購本田中國的原因之一吧。

  四、路遠又艱難——美國人不好斗

  最後,再說一個並不算『實錘』的消息吧。有報道稱,長城汽車有意向收購美國著名汽車品牌Jeep。不過,此舉似乎並不成功。狡猾的美國人怎麼可能輕易撒手?於是,『收購金額過低』、『Jeep品牌不單賣』等等傳聞也是紛紛冒了出來。而且,由菲亞特和克萊斯勒合並而成的FCA(Fiat Chrysler automobile)旗下品牌眾多。暢銷車型必然不少,但是滯銷貨更多。想要單純的收購某些暢銷品牌,那必然是沒可能了。假如全部打包接手,收購金額又非常龐大(FCA市值已經突破300億歐元)。想和美國人談收購,確實很難。假如真有這個心,還是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總結:隨著國產汽車品牌的崛起,在帶給消費者更多購車選擇的同時,國產車企也開始將『觸角』伸向海外。畢竟,在汽車技術、文化以及底蘊這些方面,我們需要進步的空間還十分巨大。自主研發,修煉內功,固然不錯。但是借助『收購』的外力來進行提昇,也是一件不好做但是做好了會很厲害的事。

汽車頻道 主編:馬冀 責任編輯:趙垚 QQ:172542749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