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先生撰寫了《一汽,挺起腰!》,我想所有關心中國品牌發展的人都會和董揚先生一樣,希望一汽能夠挺起腰。但我個人同時認為,一汽還必須要有這樣一個意識:一汽除了是家汽車企業,其它啥也不是!
正如董揚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所述:“一汽是共和國的長子,一汽個別領導人出了問題,並不能磨滅一汽和一汽人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一汽確實在我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上擔當過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一點誰也不會否認。但如果老是愛躺在歷史的功勞簿上,老是覺得自己就應該是“老大”,實際上就會很危險。
於一汽來講,無論其歷史上對中國民族汽車工業做出過多大的貢獻,但一汽終究還只是一家汽車企業,始終需要面對市場競爭。有競爭就意味著有風險,有競爭就意味著落後就要“挨打“,有競爭就就意味著強纔也會變成弱者。
董揚先生在其文章中提到:“一汽至今仍是國民經濟的一根支柱,每年貢獻著幾百億的利潤,上千億的稅收,在國務院國資委所屬企業中名列前茅。一汽至今也仍是中國汽車行業綜合實力最強的企業(不是之一),具有最全面的從產品設計、試制試驗、工藝開發、材料研究直至工廠設計的國內一流能力。汽車行業三名工程院院士(不算發動機行業),一汽就培養出兩名。迄今為止,中國汽車行業獲得過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一汽完成的解放J6就是其中之一。”
針對這一段文字,我想提出的問題是:
在一汽每年貢獻的幾百億利潤和上千億的稅收當中,有多少是真正屬於一汽貢獻的?如果拋開一汽的海外合作伙伴,這幾百億的利潤和上千億的稅收還能剩下多少?作為號稱是中國汽車行業綜合實力最強的企業,作為具有最全面的從產品設計、試制試驗、工藝開發、材料研究直至工廠設計的國內一流能力的企業,為什麼一汽至今都做不出一款獲得市場充分認可的自主產品?
在我看來,作為所謂的共和國長子,在獲得國家相關的優惠政策方面,在相關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一汽的所得和產出是明顯不成正比的。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基於現有體制下一汽的意識問題,尤其是一汽的領導團隊甚至特別是其一把手的意識問題。
作為國有體制,與其說一個整車企業的戰略發展方向和方式是由其高層管理團隊團結協作一起制訂的,還不如說就是其一把手對於行業的認識和把握以及其自己所追求的人生價值所決定的。一言堂的問題,我相信在目前所有的國有企業當中都是現實存在的。雖然不可否認,有時候作為國有企業的一把手,很多時候其做決策時都還會受到一些方面的制約,但一把手仍然對於國有企業發展得好與不好起著很決定性的作用。從這個角度出發,我認為一汽中國品牌業務發展的滯後,其一把手確實難辭其咎。
正如董揚先生所建議的,“一汽人應該以這次中央的巡視和部分乾部受到罰處為契機,挺起腰來!”我認為,在現有體制難以改變的前提下,一汽要真正的挺起腰來,關鍵還看其高層領導團隊,核心還看其新上任的一把手。
其一,要看其一把手和高層團隊如何提振全體一汽人的士氣,這顯然是當務之急;其二,要看其一把手和高層團隊如何針對現狀並真正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出切實有效的新的發展戰略。而要制訂這樣的發展戰略,一汽就要有與過去的功勞說再見的勇氣,就要有一汽僅僅是一家需要面對競爭需要生存和發展的汽車企業的意識。
我認為,一汽要挺起腰確實需要有破釜沈舟的勇氣,即要破“仍自認為綜合實力第一”這把釜,也要沈“一汽對中國汽車工業貢獻最大”這只舟,現實面對當前的市場競爭,纔有置不利而後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