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款斯柯達明銳
掛著上海大眾的前綴,用著MQB的平臺,賣著幾乎跟大眾一樣的產品,卻享受不到速騰、途觀、邁騰的市場銷量,已經歷經百年的品牌只能被視為大眾的子品牌,這就是目前斯柯達的現狀。
“我們不是大眾小弟,是一個獨立品牌。”
2014年,斯柯達先後推出了昕動、速派、野帝、全新明銳等四款車型,迅速將產品線覆蓋A級、A+級、B級、SUV等細分市場。這麼迅速地更新產品線,並且一下子將四款新車型投放市場,結合之前斯柯達全球總裁范安德提出的斯柯達品牌獨立計劃來看,斯柯達是立志要有一番作為。
然而,這幾款車型只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泛起了一圈漣漪,除了有口皆碑的明銳還勉強維持了之前的市場表現,其餘大多數都銷量慘淡。尤其是野帝,宣傳沒少做,可全年1.6萬的銷量在SUV榜單上排到了50名開外,銷售旺季的11月卻只賣出了591臺,這樣的成績單在SUV市場全面看漲的環境下實在有些難堪。昕動和速派就更不必說了,在同級別很少會成為被考慮的對象。就算被寄予厚望的明銳,也深陷“減配”指責,導致A+級家轎之王的願景被朗逸、軒逸、卡羅拉壓得抬不起頭來。
出一款,賣不動,還要再出新款,一直淡定的斯柯達怎麼突然就“上頭了”?
實際上斯柯達這樣全線鋪貨的做法也是身不由己,原因我們早就已經知道——那就是斯柯達想要實現品牌獨立,而大眾給斯柯達單飛劃定了一個前提條件:斯柯達要在2018年在中國完成50萬輛的銷量,就可以實現單飛。
可問題在於50萬的銷量對於大眾這種一線品牌來說只是半年的計劃,而對於每年只賣出20萬臺車的斯柯達來說是極其困難的。在現實面前,斯柯達憑借老邁的明銳、晶銳、昊銳顯然不足夠,只能選擇盡快做大銷量。所以從2013年中旬開始到2014年中旬,我們看到斯柯達不斷拿出新車型推向市場,其速度甚至超過了豐田、大眾等一線品牌,以圖實現銷量的增長。
斯柯達這樣的做法還是取得了一定成效,起碼實現了2014年整個品牌的銷量增長。其實產品都是好產品,只不過孩子一下子生太多,家裡窮,家長就希望每個孩子從小就能成為頂梁柱,這樣的想法就有些急於求成了,結果很可能就適得其反。
急功近利的斯柯達是在透支自己原本就不出色的品牌影響力。
拿與桑塔納/捷達同一平臺的昕銳來說,原本憑借更出色的性價比尚能在大眾手裡分一杯羹,可為了追求銷量,一上市就打出了優惠牌。而在桑塔納/捷達紛紛降價促銷之後,昕銳退無可退,生存空間直接受到了影響,更大幅度的優惠看上去性價比更好,但實際卻只能把斯柯達的品牌拉低一個層次,利潤更是低到經銷商難以接受。
拿大眾做例子,在中國市場混了這麼多年,纔逐漸做起了口碑,把產品線豐富完善也就是這幾年的事。而斯柯達在很短的時間裡大面積地更新換代、推出新車型顯然是不明智的。走得太快,步子大了當心扯著蛋。
前路坎坷,斯柯達需要認清形勢。
對於今天的中國市場來講,消費者除了對車的設計、駕駛體驗提出需求,更多的目光會著眼於品牌文化與價值。此時的斯柯達卻為了迅速提昇銷量而不得不得大尺度降價,如此拉低品牌的做法顯然會將斯柯達帶入迷途。
實際上,斯柯達的銷量已經在逐漸找到感覺,相較2014年相較2013年約12%的增長幅度就是一個好的開始。然而斯柯達想要重塑品牌,完成單飛,僅靠“多生孩子打群架”的思路顯然難以做到,更應該把每個孩子都教育好。比如給野帝換換樣子,抬高離地間隙,改變一下這些消費者詬病已久的地方。在提昇品牌上做更多努力,纔能得到市場的認可。
斯柯達想要自立門戶,大眾卻攔著不放。對我們來說,希望看到一段“屌絲努力奮斗終逆襲高富帥”的戲碼,卻不得不對於斯柯達目前的現狀擔懮。
|